東非的自然生態不只有稀樹草原和動物大遷徙,也不只有掠食動物和非洲五霸,這片大陸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兒既有海岸和湖泊濕地,也有高山和稀樹高原;熱帶雨林與雲霧森林亦是這個地區的生態環境之一,也是我一直所希望到訪的神秘國度。
「不可穿越的森林」Impenetrable Forest
由肯亞出發,先後搭乘了兩次飛機及兩小時的越野車後,我終於身處在烏干達西部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接壤的森林,這一片森林是連貫西非畿內亞至剛果盆地赤道地區森林的最東緣,如果以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這個區域(包括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和盧旺達)是全球不足900頭的山地大猩猩的最後家園,也是黑猩猩東非亞種的分佈東緣,當然也有許多依賴森林生境的各種鳥類和其他動植物。
天還未亮,我乘著越野車在宛然曲折的山路行進,前往保護區的入口處與嚮導及其他同行隊員會合。清晨的森林的空氣格外清新,在繚繞的霧氣之間傳來響遍整個山林的犀鳥叫聲,這此彷若歡笑聲的叫聲似乎喚醒了其他生活在樹林之中的其他野生動物,漸漸地各種鳥鳴聲加入了這一場清晨大合唱。
我們在鳥鳴聲中進行起步追蹤山地大猩猩前的簡介,並在國家公園的工作人員帶領之下陡步進入密林。為了方便在崎嶇山坡及茂密的樹林行進,我將兩套分別裝上廣角至中焦距及中焦距至遠攝鏡頭的相機收納在背包之中,並帶上雨具、食水、乾糧及保暖夜物等,預備好較長時間的徒步追蹤 。
我腳高腳低的在山坡上前進,不禁配服擔任森林及野生動物保護及研究工作的人員,他們每一天不論雨晴都要在這崎嶇嚴峻的地型工作。我一邊想一邊用隨身相機記錄身邊的還境和隊員的活動情況,忽然發現地上有新鮮的糞便,意味著剛剛有動物經過此處。
山地大猩猩是素食的動物,根據田野觀察調查結果,顯示牠們在生活的範圍之中取食的植物種類照過140種,主要是葉片、嫩芽及莖部。在叢林之中發現了新鮮的山地大猩猩糞便,表示我們所追蹤的猩猩家庭就在附近。工作人員示意我們停下,並宣布了令人鼓舞的消息:一群山地大猩猩就在我們的不遠處。我從背包取出攝影器材,放下登山杖及其他不必要物品,靜靜地撥開面前的枝葉,向著二百米外山地大猩猩活動的方向前進。這兒是稱為「不可穿越的森林」(Bwindi Impenetrable Forest National Park) 國家公園,茂密的叢林為山地大猩猩提了充足的食物,也是這些極度瀕危的靈長類的保護屏障。
我面前的這片森林是山地大猩猩和許多其他靈長類及有蹄類哺乳類及許多其他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原始森林,為了遏止無節制的砍伐和土地開墾,烏干達政府於1991年將331平方公里森林劃為國家公園,一方面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當中的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亦以小組方式的生態旅遊為當地人民及國家帶來經濟收入,進一步減輕因為砍伐森林和捕獵野生動物的壓力。茂密的叢林為山地大猩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也是這些極度瀕危的靈長類的最後保護屏障。
滑下了一個約60度的山坡後,在枝葉之間我瞥見了正在樹上取食樹葉的一頭年輕猩猩,同一棵樹上還有另外兩頭幼年猩猩,而在附近的灌木叢則有其他不同年齡的家族成員,包括族群之中的首領:雄性的銀背大猩猩。雄性的山地大猩猩體重逾200公斤,是全球現存體型最大的靈長類。能夠近距離觀察這種溫馴的巨獸,被森林的真正主人接納作客,是自然愛好者的莫大光榮,而遇到帶著幼猩猩的母親,更表示族群有機會健康成長。山地大猩猩有98%基因和人類相同,四目交投的瞬間讓我感到動物的人性,也更加深切地感到人類其實只是另一種猿。
烏干達的森林國家公園規定每天只容許分為4小隊的32人觀察與拍攝山地大猩猩,而且在發現大猩猩後亦只容許一小時的逗留觀察,以確保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觀察過後我返回似有若無的山徑,背後的山地大猩猩繼續牠們的覓食活動。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從保護區人員手中接過了證書,意味著我又完成了人生之中另一次的自然體驗。這次與山地大猩猩的相遇只有短短的一小時,但對每一位在場人士,這彷彿是人與自然相遇的永恆瞬間,無論是腦海中的印像或是一張一張的照片,都會讓我們永遠回味,回味山中那一份純樸與寧靜,也回味那既原始又充滿智慧的眼神。雖然已經四度與山地大猩猩碰面,但我還是暗暗的向自己許下諾言:我一定會再回到這片森林,再一次尋找與山地大猩猩相遇的機會。
Comments